溫柔的力量:關於全球移工的三部影片

文:黃惠偵(《我和我的T媽媽》導演、前台北紀錄片職業工會秘書長)

下半年可以說是台灣的影展大潮,從女性影展、酷兒影展、南方影展到金馬影展,全都等著在秋天陸續展開,透過一部部的電影帶給觀眾無限的影像夢境。今年在這幾個主要影展之外,又多了一個勞工影展,雖然是由官方主辦,但絕對保證生猛,因為影展的策展成員全都是搞運動起家的青年世代,帶著衝街頭的精神衝戲院,想來很難不生猛。
光是從影展單元以青年勞動者的困境、全球化下的勞動生產鏈、工會自主與罷工為分類,放映片單甚至包括最近備受關注的七天國定假日砍假案,敢如此直面最尖銳的勞權爭議,就不難想像這個影展的剛烈性格。

不過其中的幾部影片,在剛烈之外卻又同時充滿了溫柔的力量。

片長只有17分鐘的《NY路邊攤》,拍攝的是每天推著改裝過的大賣場購物車,穿梭在紐約街頭販售新鮮自製早餐與午餐的裘蒂斯。這個四處移動的街頭攤販,餵養了許多跟她一樣的底層勞動者,有黑手、有工地工人、有貨櫃車司機,對他們來說,裘蒂斯這個攤販的存在是美好的;不管她到底是不是一個合法的居留者。

裘蒂斯是來自瓜地馬拉的無證移民,她的推車上掛著非常醒目的大型白色塑膠袋,上頭印著「I❤ NY」幾個字,幾分鐘過後,當我們知道身穿帥氣NYPD制服的警察隨時可能推翻她們攤車的時候,那只白色塑膠袋就成了超級諷刺的符碼。

在街頭討努力生活之餘,裘蒂斯同時也參與社區攤販的組織工作,積極地影響、鼓勵其他來自各地的無證移民站出來捍衛爭取自身權益。她跟著組織進行抗爭行動,對著歐巴馬總統喊出移民政策需要改善的同時,還一手抱著她那稚齡的小女兒。她是個勞工、是個組織者、也是帶著兩個女兒逃離家暴的母親,為了能給小孩一個更好的環境與未來而去到充滿未知的異國。看著她與兩個女兒坐在家中客廳的那一幕,讓人覺得什麼國籍種族的區別都應該要消失,相依為命努力活著的這母女三人,不管身在哪裡,都該擁有好好生活的權利。

另一部《發聲練習曲》,講述的是由一群南亞女性家務移工所組成,既是劇團也是培力與支持團體,更是爭取改善勞動權益的運動組織:安多蘭。短短21分鐘的影片穿插著移工們的演出排練,樸拙但又認真的模樣令人微笑,而當她們端坐在鏡頭前緩緩說出何以必須離鄉背井到遠方工作,以及她們在異鄉所受的遭遇時,那些故事又令人心碎。

安多蘭的聚會開始於某個成員的廚房,在那裡她們互相訴說與傾聽,然後互相扶持與鼓勵,最後,她們透過戲劇演出訴說給更多的人知道,關於她們這群家務移工的生命故事與勞動處境。她們透過藝術的形式,帶給自己力量,也邀請社會/社區群眾一同思考改變的可能。這樣的聚會,比起我們只能用尋找美食小確幸來催眠自己活得還不錯,實在是健康太多了。

同樣也是關於移工故事的《快跑三十六小時》,場景地點不再是遠方的國度,而是發生在我們所身處的台灣這塊土地。根據統計,今年在台工作的東南亞移工人數即將突破60萬,這麼一群人,他們權益一直不是執政者與主流民眾所關注的重點。於是長久以來的高額仲介費、不當勞動等等狀況一直無法杜絕,尤其工作場域是在個別家庭當中的家庭類移工,經常遇有非常長時間的工時,與非常寬的工作範圍,當她們忍無可忍的時候,只好選擇逃。

「為什麼她們要逃?」,《快跑三十六小時》的導演透過這個問題一路帶著觀影者去尋找原因,而最終找到的答案,絕對需要我們認真思考與正視,因為造成移工們必須選擇「逃跑」的結構與政策,其實同時也在壓迫著我們,只是我們一直都沒發覺。

上述三部影片的總長加起來不到兩個小時,但卻說出了許多同樣身為勞動者的我們正在共同面對的問題。今年夏末的勞工影展雖然不造夢,但將帶我們看見改變不美好現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