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股份有限公司》:你的善意,真的幫助窮人了嗎?


文:吳宗昇(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

「同情是一種感情表述,真正能同理他人的人,會去思考提出的方案是否可行?」──《貧窮股份有限公司》



▋全球貧窮產業

這是一部討論貧窮的影片,也是一部討論「權力」結構的深沈論述。某種情況下,我們發自內心善意(good heart),想要幫助「窮人」脫離困境,但這種施捨的出發點,最後卻往往製造出一個依賴系統,以及靠著這套體系生存的貧窮產業。

《貧窮股份有限公司》影片中訪問了史瓦茲,他在海地工作20年,曾經為美國國際開發總署、世界銀行、國際慈善組織CARE和世界展望會等機構工作,把自己的經驗寫成《扭曲的海地》一書。他提到1980年代,美國開始援助海地,特別是稻米這個項目。美國一方面對本土的農業提供35%-100%不等幅度的補助,另一方面則要求海地降低關稅,並在此後開始出口大量稻米到海地。海地的米農並沒有什麼選擇,只能開始對抗。2010年海地大地震後,這種情況更是激烈,稻米等各種大量物資不斷湧入,同時也流入市場,造成當地稻米市場的過度供給,許多農民因此停止耕種,整年失業。為了尋求生計,農民必須離開農地,前往城市工作,通常他們只能居住於斷層帶之上的貧民窟,最後陷入生活風險的惡性循環。

這種情況同樣也發生在非洲其他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歇爾計畫持續地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包括基礎設施、工業化的發展進程等等。原本是政府對政府的捐贈或貸款,但隨著規模的擴大,更多的顧問公司、非營利組織與慈善機構進來執行這些計畫。此後,國際援助成為常態,也是西方世界介入這些國家的方式。

對許多非洲當地人民而言,這些慈善捐助或貸款,並沒有帶動經濟產業的改變,反而把緊急災難救助變成永恆的體制,間接形成國際援助產業。如此一來,極權的統治者與慈善產業雙方都可以相安無事。影片中一位非洲的創業家就說:「我從未聽過任何(非洲)國家因為援助而獲得發展,如果你有聽過,請告訴我」。另一位在NGO長期工作的英國精神醫生則說:「最開始是同情心,人們因為貧窮而受苦,直覺反應就是給予。但很不幸的,大量給予會扭曲原意。」這種不假思索的給予與援助,最後形成龐大的貧窮產業,在此系統中受益最多的,其實是得到援助的執政者、以及原來援助國的企業與慈善團體。

終結貧窮,讓貧窮走入歷史,最後並沒有成功。1984年為了回應衣索比亞大飢荒的〈他們知道現在是聖誕節嗎?〉這首歌,讓大家展開對非洲救援的行動。2011年,同樣的歌繼續唱著,呼籲大家的愛心捐獻。諷刺的是,與30年前相比,窮人依舊貧窮,而慈善事業的範圍卻越來越廣大。

▋傷人的慈善(charity that hurts)

慈善事業,到底是滿足自己的同情心,還是關心對象的生活呢?在這部片子,有兩個值得深思的案例。

第一個是在盧安達大屠殺之後,遠在美國的亞特蘭大教會,送了大量的雞蛋到吉佳利免費發放,希望居民們可以得到營養。在當時,的確有許多人得到幫助,但對當地的雞蛋生產者喬諾卻是個大災難。幾年前他開始投資設備生產雞蛋,但在這一年的夏天,大量免費雞蛋湧入,喬諾的雞蛋根本無法賣出去,最後他必須賣掉所有的母雞和設備,倒閉收場。隔年教會退出,轉而關注其他地區,但當地已經沒有人生產雞蛋,居民必須到鄰近地區用更高的價格買。原本希望大家能吃到雞蛋的慈善行為,最後,演變成大家沒有雞蛋吃的窘境。

第二個例子是二手衣。在非洲許多國家都收到大量的二手衣的捐贈,但過量的二手衣物反而破壞肯亞當地的紡織、棉花產業,造成大量的關廠和工人資遣,一旦捐贈停止,當地就會陷入服飾無法適當供應的情況。同樣的善行,也發生在二手鞋,就跟雞蛋的效應一樣,這些善心而且巨大的舉動,試圖回應社會需求,幫助窮人和有需要的人,但結果是造成長期性的破壞。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了「傷人的慈善」如何發生,收集物資並不難,複雜的是分配問題。這種情況非常類似社會效益評估中的「替代效應」(displacement),指的是我們認為做了某件好事,但往往是犧牲整體結構中其他利益而得來。其次是,為了滿足立即性的慈善效果,捐贈者往往選擇最快、最簡單的捐贈方式,但長期效果卻是負面的。

給予、捐贈的慈善行為並沒有不對,但大量且不經思索的傾倒資源,最後往往產生更長期的傷害,破壞當地的產業發展生機。相信沒有人願意看到這種情況,但事實是,這些事情不斷地在全球各地上演著。

▋危險的社會企業

「如果在援助會議裡,問誰是慈善機構的成員?不會有人舉手,因為現在慈善團體是不好的字眼,大家都自稱社會企業家。」影片中一位國際援助的資深工作者這樣說。

社會企業,因為創新又酷炫,很快就成為慈善團體和NPO流行事物或加值符號。但《貧窮股份有限公司》以TOMS為例,討論社會企業的捐贈可能造成的危險後果。TOMS以One for One 計畫(買一雙、送一雙)贈與鞋子給開發中國家小孩。結果卻意外造成當地的鞋匠失業,當一車車的免費車子送進村落,沒有人願意買鞋子了。因為種種原因,鞋子並不會定期送來,於是鞋子壞掉後,村落的孩童就恢復原來沒有鞋子的生活。

一位非洲海地的NGO工作者說:「我不想說這是一種『剝削』……但利用這些想要幫助人的慷慨之心,加上類似非營利組織的模式,在市場大量灌入免費物資……」,結果可想而知。曾經頒獎給TOMS的國際基金會經理人也說,這樣的捐贈模式造成當地產業的浩劫,TOMS的確有創新,但問題是這種社會企業模式並沒有突破現有的慈善產業體制,TOMS的成功,反而讓這個無益的系統變得具有傷害性。當地的NGO工作者生氣而無言的說,為什麼TOMS想永遠提供別人鞋子,難道希望這些人一輩子都沒有鞋子穿,一直留在那種狀態嗎?沒有人想一輩子免費拿東西,也沒有人,想一輩子當乞討者。

影片之外,TOMS顯然也開始反省這件事情,他們透明地接受各方的意見或資料收集。有一份評估報告中提到,TOMS的確會對當地製鞋市場產生影響,但是微小而不明顯。至於接受鞋子的小孩,他們的確喜歡這鞋子,而且經常穿著,他們也減少看電視的時間,至於自尊心,則沒有什麼明顯的改變。但最不利的發現是,這些小孩更傾向認為「別人應該滿足我們家的需求」。

這份報告也間接說明,原先的質疑是有些道理的,也許替代作用並不是太大,但是慈善依賴的情況更可能會加深。從這個例子來看,不是社會企業就能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如果不能突破以往的體制,那麼貧窮的問題只是表面上被裝飾或掩蓋,大張旗鼓的捐贈過後,鎂光燈照片拍攝完成,幾年後這些人們就會回到原來的狀態。

《貧窮股份有限公司》點出一個深刻卻無人敢提的問題。是的,許多社會企業並沒有弄清楚這些商業模式究竟有利於自己,還是可以與參加計畫的夥伴攜手前進?熱情與創新,雖然讓許多事情變得很有樂趣,但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會因此而改變。當我們到了所謂的「落後」國家,更可能得到收穫的是我們自身,而不是對方。多數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在慈善捐贈或「幫助窮人」時,就已經走上判斷錯誤的第一步,因為我們已經把對方推向窮人施捨的結構中。可能的話,我們必須回到問題的脈絡中,仔細判斷哪些改變是正面而長期的,是否尊重對方、考慮其需求和永續性的發展。

▋發展主義的迷思、缺席的勞動貧窮

《貧窮股份有限公司》非常有意思,像是仙人掌冰淇淋,必須處理掉很多刺人的外表現象,冷靜並等待,才能嚐到內在甘甜的滋味。

舉個例子來說,在海地有許多有父母的孤兒。為什麼呢?因為許多父母不忍孩子受苦難,把心一橫,將小孩送到孤兒院,讓小孩得到更好的照顧。實際上,這些父母就只是缺一份工作和穩定的收入,全家就可以住在一起。部分領養機構看到這個問題,開始轉型成工作整合的公司,讓小孩可以回到父母身邊。這種轉化,非常迷人,儘管數量不多,但卻異常振奮人心。

另一個啟發則需撥開更多災難和令人不捨的苦痛。透過全球貧窮產業的視角,我們開始看到,處理貧窮並不能只有災難式的救援,必須搭配適當的經濟自立和體制性的改革。也不應該把「窮人」框架在必須被幫助、可憐、需要救援的刻板印象。或是希望小農們都停留田園、原始的生活狀態,而是考慮更多的產業和環境的平衡。慈善,不僅只是個人的憐憫之心,更應該進入對方的世界,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之道。

但全片也不是毫無可討論之處。此影片中,似乎有個「發展主義」的觀點,認為產業和市場體系進入,並全面性地發展中小企業,讓當地人自立,貧窮情況就會改善。這種觀點,與以往馬歇爾計畫或是援助發展者,希望發展這些地區成為「加勒比海的台灣」的觀點,並沒有什麼兩樣。

實際上台灣的發展模式有特殊的歷史,包括工業化到矽戰略產業的過程。對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他們很難理解台灣在半邊陲的世界體系中,犧牲了很多東西,經歷了許多事情來發展經濟。這些犧牲的東西包括自然環境、民主權利以及許多因應全球化補貼商品的弱勢產業等。台灣也有非常特殊的家父長式政治體制,大家看到的台灣,是在這二、三十年逐步轉型的結果。如今的台灣,已經稍微脫離經濟發展至上的論調,追求更公平的社會,不必然再回頭去跟隨發展主義的論調。

其次,很可惜此片沒有篇幅可以討論貧困勞動者的角色。一旦經濟不斷的發展,企業逐步擴大規模,勞動的顧傭關係就會出現更強的張力,而不是原先快速發展時期的共榮關係。全球貧窮產業的新殖民主義以經濟援助為主,但市場經濟中的勞資關係以貨幣和法律為控制手段。貧窮者,仍然存在,只是面貌不同,階級與社會排除的問題也會以新的形式產生。

無論如何,我個人極度推薦《貧窮股份有限公司》這片子,勝過我許多一學期不知所云的課程。並且,我先盡力把很「刺人」的東西挑一些出來,希望讓客倌們可以比較愉悅的享用,而不會覺得壓力沈重。另外,這部片子也可能對不同領域工作者有不同的啟發。

對許多社會運動者而言,這部片子提醒我們必須平衡產業體系,不需要絕對貶抑經濟發展,但權力體制仍是最重要的根源。對大型慈善團體或非營利組織(NPO)來說,片中觀點可能挑戰、甚至否定許多現行的體制,但請不用氣餒,這證明這個產業仍需求龐大,但顯然這套系統必須儘速更新升級,不然會很難持續運轉。如果您希望創辦一家社會企業,恭喜您已經接觸到心魔第一關,請一定勇敢面對體制所產生的問題,面對、解決但不放下,溫柔但堅強的突破限制。對於許多貧困者而言,這部片子給出許多新的希望,這體系仍有許多新的組織,請保持開放性並試著融入一些網絡中。

對政府政策執行者和慈善家們,我想這部片子已經不斷的發出訊號,刺耳卻實實在在──最好的幫助,就是讓人們自己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