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梅君(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
「市場」及「商品」對現代人類社會的運行是重要且必要,因為高度分工的結果,彼此互為依賴的程度也越來越大。但「市場化」及「商品化」可能就是災難了!很簡單,有些東西作為商品,交由市場交易機制,可以方便並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但不是每樣東西都可以成為待價而沽的商品,那些性質屬於公共財/社會財的東西,若也成為市場交易的對象,那我們將會目睹這樣的景象:有人貧無立錐之地,有人病倒街頭,有人被迫失學。這也是為什麼教育、醫療、居住攸關基本民生與人權的是東西,不應淪為市場交易的對象!
《教師大聯盟》這部紀錄片記錄下芝加哥地區教師、家長及學生反對地方政府有計畫地關閉公立學校的抗爭行動。當看到當地民眾,不分種族、階級、年齡、性別,為了社區的永續、為了孩子的教育、為了教師的尊嚴,同心走上街頭佔領議會以成就共善時,這幾幕令人動容無比!也讓人感慨萬千,台灣何時才可能看到老師及家長可以誠心攜手為孩子的明天共同奮戰?
同樣在《教師大聯盟》這部紀錄片中也讓人看到令人厭惡的政客嘴臉,口口聲聲說為了提升教育品質,但卻採取了廢校的手段。然事實是,在鏡頭下,一再看到官方以這些公立學校連連虧損百萬千萬,且註冊率下滑為由,執意要裁撤既有的公立學校。先不論公校連連虧損這個訊息是真是假,但光是以「虧損」或「盈餘」來衡量一個學校的存廢,恐怕就已經是走錯方向了!至於註冊率下滑,這是結果,是政府不願投資教育的必然結果呀!芝加哥政府怎可倒果為因地以此作為廢校的理由?
縮減公校的同時,我們看到地方政府大力推動特許學校(私校),對此,民眾的抗爭,究竟是特許學校不好,所以人們反對嗎?當然不是,美國是資本主義階級社會的老牌國家,有錢人願意送孩子去讀私校,這是他們的自由與選擇,其他人無置喙的餘地,中肯地說,還真有不少私校是辦學優良口碑甚高的學校,但問題是負擔不起私校學費的普羅大眾,他們的孩子在廢校後可以往哪兒去呢?所以,廢校所產生的是人權侵害的問題,是美國開國先祖們對這塊土地上百姓的祈願—land of hope的背離。教育是社會流動與個人自我發展最根本關鍵的管道,當這個管道被政客封鎖後,人民只好以行動來表達其不服從與對濫權政客的控訴!
看著這部紀錄片所發生的這些事,讓人也聯想到台灣也曾有這些似曾相似的說詞,例如當教育當局聲稱為了提高教育品質,必須要調漲學雜費!歐陸幾乎免學費的國家,教育是辦得一塌糊塗嗎?向新自由主義輸誠,台灣和美國並無二致,我常納悶是這些政客與官員真的還沒體認到新自由主義的這套經濟邏輯已經窮途末路了?還是明知而故犯,把百姓當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