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大聯盟》:從教師、家長、學生大團結出發

文:周于萱(2016台灣國際勞工影展策展人、台灣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長)

《教師大聯盟》的故事以芝加哥教師工會為主軸,記錄了美國芝加哥的教育商品化過程,以及芝加哥教師工會一路互相扶持與之抗衡的故事。2004年,芝加哥政府公布「2010年文藝復興計畫」,開始計劃性地廢除公立學校,改以特許學校取代。2010年,芝加哥教師工會的一群基層老師,眼見芝加哥政府持續打壓工會及公立學校的生存,卻不見教師工會有所行動,於是決定成立芝加哥教育者成員小組(CORE, Caucus of Rank-and-File Educators),以基層教師的行動來捲動工會,參與工會選舉,獲得芝加哥教師工會主導權,並且透過會員培力、公立學校營運調查、遊行、罷工、團體協約等手段,一步步奪回教師工作權與學生受教權益。
另一方面,伊利諾州(芝加哥為首府)隔壁的威斯康辛州也不平靜。威斯康辛州政府大砍富人稅,造成財政赤字,為了彌補財政漏洞,政府不力求開源,反而決定節流,從削減公部門預算開始,並且抹黑公務員、打壓公務員工會,對外宣稱公務員是壓垮州經濟的罪魁禍首,甚至提出法案要刪除工人福利、限縮工會權力、以體制打壓工會存續。

威斯康辛州的人民無法再忍受這種向有錢人傾斜的政府,憤而佔領首府麥迪遜的議會建築,要求退回法案,停止一切打壓工會的行為。麥迪遜教師工會也不落人後,以集體請病假的方式罷工,加入佔領議會的行動。但佔領終究有結束的一天,經過各方的政治角力和協商,最後佔領者決定撤出議會。佔領行動之後,雖然工會積極推動罷免投票,要讓威斯康辛州政府聽見人民的心聲和工會的心聲,最後卻沒有罷免成功。

儘管如此,力量正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準備下一波的抗爭。

伊利諾州(芝加哥)長期以來和威斯康辛州(麥迪遜)處於敵對狀態,經常在競爭運動賽事冠軍或是天然資源分配。但是在影片中,芝加哥教師工會身體力行聲援麥迪遜教師工會,親自到麥迪遜議會大樓致意,麥迪遜教師工會也現身聲援芝加哥教師工會的罷工和訴求,更突顯出工人之間的友誼,以及團結相挺的可貴。

值得注意的是,在芝加哥教師工會罷工的期間,不只中小學的教師站出來,家長和孩子也都相當支持工會的罷工行動,像是罷工時的遊行和宣講活動,都能看到年輕孩子的身影,甚至有一名不到10歲的小男孩,在麥克風前高聲大喊:「要告訴政府,我們不是玩具(we are not toys),我們絕對會抗爭到底」。在影片的最後,當芝加哥教師在街頭或站或坐討論是否接受團體協約內容,準備投票是否結束罷工的時候,家長站在一旁參與,甚至告訴在場的老師:「我們知道這都是為了孩子,不論你們最後的決定是什麼,我們都會支持,去吧!」這一份溫暖的信任跟支持,讓人不禁熱淚盈眶。

從政黨及政治的角度來看,不論是民主黨的前芝加哥市長戴利(Daley)、現任的芝加哥市長伊曼紐爾(Emanuel),還是共和黨的威斯康辛州長沃克(Walker),本質上都是同樣打壓工會、支持自由化、支持商品化教育的人。而人民的監督便是民主最重要的一部分,當政治人物違背人民意志,走向歪路的時候,便是人民要發出聲音,以行動將政治拉回正軌。

影片中一位老師說:「我不認為自己只是教某一個科目,或是只是為了讓孩子考上大學而已,我們(教師)是在教孩子如何面對社會,找到自己的社會定位」。教育不該淪為政客的政治籌碼,教師工會不該成為教育問題的代罪羔羊。對孩子來說,教育是什麼?對家長來說,學校是什麼?對政府來說,學校的老師是什麼?從這部影片可以看到,孩子了解自己的老師為什麼要走上街頭;家長理解爭取改善教師勞動條件就是改善孩子受教環境,只有當老師、孩子和家長一起攜手合作,才能針對政府的不當政策發出更大的聲音。